广东省质谱学会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100号34号楼
邮 编:510070
电 话:086-020-37656312
传 真:086-020-87687096
联系人:罗先生
邮 箱:gdzpxh@163.com
2014年10月16~17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嘉兴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及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主办,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浙江省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协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北京华夏科创仪器技术有限公司承办,技术支持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本次学术研讨会围绕食品安全及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快速检测新技术、快速检测技术发展新方向以及快速检测仪器研发及应用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从事快检技术及相关领域的160余位专家、学者及厂商代表等参与了本次大会。
除大会特约报告外,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的30余位专家、代表也带来了精彩报告,与会人员可谓是一饱耳福。
浙江大学 周建光教授
来自浙江大学的周建光教授介绍了《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发展浅析》。
报告中介绍到大数据思维下我国对快检技术和仪器需求迫切,特别是在环境污染溯源实时监测、食品药品生产线全流程原位快速检控、社区级健康管理生命体征参数实时监测以及新兴移动实验室等诸多领域。只有加快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的发展才能够为国家立法治理环境污染提供技术和仪器支撑,实时监测污染物排放量的技术和仪器是污染税实施的物质基础;食品药品安全是政府和人民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只有实现生产线全流程检控,才能确保生产出安全的食品和药品。
食品药品行业目前正处于升级改造阶段,生产线全流程原位快速检控无疑为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提供大有作为的空间,且需求是迫切的;老龄社会催生的“银色产业”,其中社区级健康管理是国家有计划推广的新政之一。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参数的技术和仪器时确保人民健康品质生活的有力工具,为此社区级健康管理必将成为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新的发展极;国家正在推进移动实验室为主题的移动检测体系建设,而移动实验室需要配置大量的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报告中周教授介绍了几种快速检测新技术:基于自主知识产权MPT技术的多模式离子化质谱技术;集束毛细管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超宽带生命体征实时监测技术以及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在“智能食品安全检测车”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 江海洋教授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江海洋教授带来报告《食品中化学物残留快速检测与评价》。
食品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已成为国际上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兽药残留、农药残留、细菌、病毒等。其中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在我国比较突出。药物残留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违禁药物的使用、不遵守休药期、兽药质量不过关、标签外用药、饲料原料或加工过程中混入的化学物以及无意残留等。对兽药残留进行分析检测是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快速检测主要用试纸显色来定性或半定量例如农药、敌鼠钠盐等,用试纸层析显色来定性例如三聚氰胺、瘦肉精等。抗体是免疫分析的核心试剂,决定着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包括传统抗体和新型抗体。残留监控过程中通常采用快速检测方法和仪器确证方法相结合的模式,既扩大检测兽药及违禁添加物种类,又大幅提高检测比例,美国、欧盟均采用此模式。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汪正范研究员
来自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汪正范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准-筛检技术标准的进展》。
筛检技术包括了仪器、检测方法和试剂,这使得筛检技术标准涉及到:筛检仪器性能标准、筛检仪器性能测试方法标准、筛检仪器的应用方法标准和筛检用试剂标准;筛检仪器是具有明确的应用对象、必要的检测装置、配套试剂及样品前处理方法;全程分析时间比相应的标准方法有显著缩短;检测结果可溯源、准确度等指标满足要求,携带方便的仪器。故筛检仪器标准应包括所用检测装置标准、配套试剂标准及样品前处理方法标准。
汪研究员介绍经过初审,经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共有16个单位34项申报标准立项,目前正按照《筛检方法“CAIA标准”技术评审细则》的规定进行实验验证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5个单位提交了11个申报标准的实验验证报告;计划2014年11月上旬召开“筛检技术标准化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各单位提交的实验验证报告和标准草案,在网上征求意见;计划2014年12月上旬召开“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准化委员”全体会议,审定并通过第一批筛检技术的“CAIA标准”,在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七届三次理事会上公布。
北京理工大学 屈锋教授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屈锋教授介绍了《核酸适配体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核酸适配体快速检测方面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构建核酸适配体传感器来实现,包括电化学传感、荧光传感、比色传感、质量传感等,核酸适配体的广泛应用取决于针对靶标成功筛选到符合要求的核酸适配体。针对不同靶标,需要建立不同的核酸适配体筛选方法,毛细管电泳技术筛选核酸适配体,高效、快速、样品需量少,且不需要靶标固定,可在无固定介质的溶液相实现靶标-核酸复合物的分离。毛细管电泳技术还可用于核酸适配体与靶标亲和作用的快速表征。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 王颜红研究员
来自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的王颜红研究员带来报告《荧光纳米探针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近十年来,基于量子点和荧光碳点的分析检测在我国也经历了爆炸性增长,在农药残留、环境分析、临床检验、医学研究和人类健康等领域呈现诱人的应用前景。例如作为生物探针实现人血中淋巴细胞的标记与检测,与传统燃料相比较具有稳定性高、特异性好、可长时间失踪生物荧光标记的优势;采用不同荧光纳米探针标记人乳腺癌细胞,不仅实现了对细胞核标记,同时实现了对细胞表面核细胞微管的标记与观测。荧光纳米探针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常识,并将实现多种食品污染物的同时检测,与生物、医学、临床检验等领域的应用相比,量子点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农业科学院 李培武研究员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李培武研究员带来报告《农产品黄曲霉毒素抗体创制与快速检测技术进展》。
报告中介绍黄曲霉毒素是广泛污染农产品的一列强制癌、剧毒性真菌毒素,B1最普遍且毒性最强,为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致癌力为六六六的10000倍。花生、玉米、稻米、牛奶等产品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因缺少简便易行高灵敏检测技术难以发现,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与生命安全,制约农业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在863课题等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系统研究,提出了黄曲霉毒素抗体亲和力靶向诱导效应学说,创建了高灵敏检测技术和标准体系,使我国跃居本领域国际领先行业。获授权发明专利27项,发表论文70多篇,英文著作(章)2部,研制并发布国家农业行业标准10项,得到广泛应用。
江南大学 匡华老师
来自江南大学的匡华老师介绍了《超灵敏生物毒素纸基传感检测技术与装备》。
匡老师在报告中介绍围绕“快速、超灵敏、便捷”的核心,以生物毒素为检测对象,制备了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和多种类型的示踪物,通过优化不同类标记物和抗体偶联的条件,制备了多种类型的固相纳米探针;开发了基于比色、荧光强度、电化学等信号的新型纸基检测试纸条,并成功实现了食品和环境中生物毒素的超灵敏测定。
才外,采用“条形码”技术,通过在单一试纸上固相化不同类别分析物的抗原,实现了单一试纸条多种类别污染物的高通量检测,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显著提高了检测效率。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与纳米材料优异的光、电、磁学性质相结合发展而成的纸基传感器,大大降低了样本的机制干扰,且具有成本低廉,方便易于携带,灵敏度好,对相关检测设备要求较低的有点,非常适合于大宗样本的现场、快速筛查。
北京华夏科创董事长 张新民先生
来自北京华夏科创公司的张新民董事长介绍了《基于阿达玛变换系列分子光谱和成像光谱仪器的研发与应用》。
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万宇平总经理
来自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万宇平总经理介绍了《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B)及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真菌毒素检测前处理技术以及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北京迪马科技有限公司 李广庆博士
来自北京迪马科技有限公司的李广庆博士介绍了《固相萃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复旦大学 隋国栋教授
来自复旦大学的隋国栋教授介绍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隋教授介绍本研究首次将集成微流控芯片技术应用到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中,在现有较成熟的病原体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具有对空气中病原微生物进行快速富集,并对其进行快速免疫分析和核酸分析的未留控芯片。并以此芯片为技术核心开发了具有对空气所含的传染性病原微生物进行快速分析功能的仪器系统。目前制造了可以高效富微生物的微流控芯片,芯片模拟人体肺部微型支气管的结构,从而具有很高的富集效率。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邹明强研究员
来自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的邹明强研究员带来报告《微纳生物传感食品快速检测技术以应用》。
报告主要介绍了生物传感器技术基本概念、分类及发展历程,结合我国食品安全与检验检疫的实际需求,分享了纳米増敏层析纸可视传感检测技术、磁探针弛豫时间生物传感检测技术、多色荧光编码微球传感检测技术、单盒农残生物传感类检测及食源致病菌分子马达分型快检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多靶标同步检测的优势,可促进我国食品安全与检验检疫监管水平提升。
北京大学 赵美萍教授
来自北京大学的赵美萍教授介绍了《动物脑区神经活性物质的在体实时检测》。
赵教授报告介绍基于金纳米离子表面离子-分子交换反应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定量硫氢根离子的荧光传感分析方法,实现了人工脑脊液中硫氢根离子的快速分析检测;基于微透析采样技术与微液滴芯片联用的分析平台,可用于实时、在线、连续监测活体中神经递质含量变化。
中国农业大学 潘灿平教授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潘灿平教授带来报告《农药残留快速分析中的前处理与检测技术研究探索》。
潘教授研究小组近来开发了简便有效的滤过型分散净化(m-PFC)技术,操作简单且只需快速吸取提取液数次通过滤过型固相材料,即可在数十秒内达到净化目的。该方法可应用于快速的GC-MSMS和LCMSMS分析;并应用于离子迁移谱、拉曼光谱等快速检测手段中。该净化技术也可应用于ELISA、生化酶速测等方法的改进,可有效去除基质干扰。并探索性研究了固体分析探头离子源技术(ASAP)和直接分析质谱离子源(DART)等新型离子源和质谱联用检测,结合m-PFC等净化手段开发了快捷的农药多残留检测、农药制剂产品中高毒有机磷等隐形成分筛查方法。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 张九凯博士
来自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的张九凯博士介绍了《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冬虫夏草真伪鉴别研究》。
张博士介绍了本研究收集了不同产地的冬虫夏草及其常见掺假物,以代谢组学为研究手段,采用红外光谱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建立了冬虫夏草的快速真伪鉴别模型,采用LC-QTOF-MS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构建了冬虫夏草及其常见掺假物的指纹图谱,鉴定了不同种类样品的特征性标记物,用于实际生产中样品的真伪鉴别筛查。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武爱波研究员
来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武爱波研究员介绍了《谷物中重要真菌毒素多组分快速检测及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
报告中针对小麦、玉米等主要谷物粮食中重要真菌毒素污染,在获得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应用侧向流动、呈色分析技术,研究出谷物中多组分真菌毒素的快速现场检测技术及试纸条,并探讨定性、定量检测的可行性、实用性与适用性,满足基层粮食收购、仓储、流通、加工等环节中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所必需的快速检测需求。同时利用分子印迹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呕吐毒素等人工抗体基础材料,并研制出相关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结合液相、液质联用定量检测技术,与现有常规的免疫亲和柱、固相萃取小柱等平行对比,评价其柱容量、特异性与选择性等关键技术指标,以提高现有粮食主要真菌毒素污染定量检测方法的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
北京普立泰科仪器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 姜啸龙先生
来自北京普立泰科仪器有限公司的姜啸龙工程师介绍了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及应用。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蔡强研究员
来自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蔡强研究员介绍了《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高灵敏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蔡研究员介绍本研究主要从单增李斯特菌的核酸分析入手,主要探讨了免疫分离和富集食品样品中的李斯特菌以及检测病原菌的DNA传感器和检测病原菌的免疫传感器。
吉林大学 高德江教授
来自吉林大学的高德江教授带来报告《食品和环境快检方法仪器标准研究》。
高教授介绍到食品安全和环境质量快检仪器设备已被广泛的应用到食品安全监管、室内空气监测和饮用水检测等领域,成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有力工具,提高了实验室检测的针对性,是常规实验室检测的有益补充,符合我国国情。本报告中主要介绍了食品安全环境质量快检方法及仪器相关标准的研究以及进展。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张存政副研究员
来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张存政副研究员介绍了《广谱识别农药的核酸适配体研究》。
报告中介绍研究利用改进的非固相化SELEX技术,筛选获得对多个对有机磷类农药小分子具有广谱识别作用的核酸适配体,通过DNA剪切与拼接,进行了最小活性结构分析与改造,利用计算机模拟与分子对接模拟与最小活性结合部位剪切、拼接活性检测,进行了活性机理研究,获得了广谱性与特异性均提高的重组适配体;研究表明具有广谱识别活性的DNA适配体具有2个半螺旋结构,3个活性中心位于小沟,其不同活性中心对小分子的识别结合作用不同,既有偏好性又具有共享作用,且不同活性中心结合适配体的分子间作用力不同,分子间氢键作用力及范德华力是分子间结合识别的主要作用机理,适配体稳定的3D构想是分子识别结合的关键,随后利用分子信标建立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技术,并进行了试剂样品的检测应用。
南京农业大学 王利民副教授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王利民副教授介绍了《重金属汞和镉离子的免疫检测》。
王老师介绍到为获得针对重金属Hg(Ⅱ)和Cd(Ⅱ)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选择了不同螯合剂如EDTA、DTPA、GSH、MNA及其衍生物与Hg(Ⅱ)和Cd(Ⅱ)以及载体蛋白结合,合成出针对Hg(Ⅱ)和Cd(Ⅱ)的人工抗原;通过对人工抗原的鉴定、BALA/C小鼠的免疫、抗血清效价测定以及杂交瘤细胞的筛选,获得可分泌特异性识别重金属Hg(Ⅱ)和Cd(Ⅱ)的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杂交瘤细胞株;对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纯化、鉴定以及特性验证等一系列实验,确定抗体对重金属Hg(Ⅱ)和Cd(Ⅱ)的识别效果,同时,利用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建立针对重金属Hg(Ⅱ)和Cd(Ⅱ)残留的高通量快速免疫检测方法。
浙江大学 郭逸蓉博士
来自浙江大学的郭逸蓉博士介绍了《农药多残留免疫快速筛检技术研究》。
郭老师介绍到课题组主要从事农药残留免疫分析技术研究工作,致力于研究多识别特性的生物敏感元件和多种标记分析技术,包括:1)设计合成了农药多簇人工抗原,获得了能够同时识别三唑磷、克百威、毒死蜱和甲基对硫磷这四种农药的宽谱多克隆抗体;2)采用四体杂交瘤融合技术制备了抗三唑磷-克百威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3)通过对硫磷半抗原分子设计的系统研究,采用多种抗原-抗体组合的异源竞争ELISA法筛选获得了能识别多种有机磷农药的类选择性单克隆抗体,并利用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明确了抗体与农药分子互作的关键氨基酸作用位点;4)采用基因工程重组抗体技术,开展研制抗三唑磷/对硫磷/毒死蜱/甲氰菊酯的双联和多联融合单链抗体,同时,采用高特异性的各农药单克隆抗体组合、固相微阵列芯片、荧光微球标记的液相悬浮芯片进行农药多残留快速检测。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石冬冬副研究员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的石冬冬副研究员介绍了《饲料产品近红外指纹图谱技术在饲料生产中的应用》。
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与计量化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对合格产品的图谱进行分析,提取其指纹特征后建立标准图谱库或根据鉴别需要进一步建立指纹鉴别模型,从而对各种饲料原料的质量和饲料产品的生产进行监控的相关应用,结果显示,近红外指纹图谱技术在饲料行业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检测频率并节省大量资源。
河南农科院 刘继红副研究员
来自河南农科院的刘继红副研究员介绍了《小分子靶标核酸适配体的筛选与应用》。
报告中介绍本研究针对食品安全中关注度比较高的真菌毒素、兽药等小分子靶标适配体开展,应用指数富集配基系统进行技术,分别采用固定靶标和自由靶标的策略,筛选出亲和力强的赭曲霉毒素A、黄曲霉毒素、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核酸适配体。应用筛选得到的适配体开发得到基于核酸嵌合燃料荧光淬灭的赭曲霉毒素A均相快速检测方法、基于核酸外切酶Ⅰ循环酶切方法的赭曲霉毒素A荧光偏振快速检测方法、基于荧光标记核酸适配体-纳米金荧光淬灭剂的荧光恢复技术卡那霉素的均相快速检测方法以及基于核酸适配体构象变换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赭曲霉毒素A的快速检测方法。
杭州天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赵澎涛总经理
来自杭州天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赵澎涛总经理介绍了《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技术(CPA)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赵总介绍CPA技术的优点有:1)速度快:反应时间约1h,特别适用于应急诊断;2)成本低:常规方法需要昂贵定量PCR仪,而CPA扩增只需要离心机和恒温装置(水浴锅、金属浴)即可;3)操作简单: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不高,通过简单培训或自学都可掌握;4)可常温运输:试剂可玻璃化,长期稳定;5)灵活多变引物和探针设计方法,可衍生大量的产品。
武汉矽感科技有限公司 邱静博士
来自武汉矽感科技有限公司的邱静博士带来报告《离子迁移谱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黑龙江大学 孙来军副教授
来自黑龙江大学的孙来军副教授介绍了《基于多层SVM的面筋强度分类模型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 金茂俊副研究员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的金茂俊副研究员带来报告《农药残留化学发光及假阴性控制技术研究》。
报告中介绍了2-碘苯酚、3-碘苯酚、4-碘苯酚、4-溴苯酚、4-苯基苯酚、4-甲氧基苯酚、4-(1-基-咪唑)苯酚、4-溴碘苯、4-4-二碘联苯、4-羟基-4-碘联苯等十种增强剂对鲁米诺-过氧化氢-辣根过氧化物酶化学发光体系增强效果比较研究,得到了4-碘苯酚、4-溴苯酚、4-羟基-4-碘联苯、4-(1-基-咪唑)苯酚四种增强效果良好的化学发光增强剂。以化学发光反应动力学为研究手段,化学发光反应体系中反应缓冲液pH值及离子强度、过氧化氢、鲁米诺、辣根过氧化物酶和增强剂对HRP-H2O2-Luminol-Enhancer发光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pH值及离子强度、过氧化氢和鲁米诺浓度对化学发光稳定性影响较小,而辣根过氧化物酶浓度对化学发光稳定性有着较大影响,在不同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浓度范围,建议选择4-碘苯酚、4-羟基-4-碘联苯、4-羟基-4-碘联苯等三种不同的增强剂。
在此基础上,开展离子强度、pH值、过氧化氢和鲁米诺等浓度对化学发光增强效果影响研究,得到了三个性能较为优良的化学发光增敏液。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立了基于阴阳性判定的三唑磷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得到了苹果、柑橘、卷心菜、节瓜及稻米不同样品基质的校正因子,并对随机购买的苹果、柑橘、卷心菜、节瓜及稻米等1500份实际样品进行检测,实现了对实际样品中三唑磷农药快速准确筛查。